2021年几点入伏 2021年入伏出伏时间
每年一到夏天最让人又爱又恨的莫过于三伏天。爱的是冰镇西瓜跟空调房的清凉。恨的是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黏腻感。2021年的三伏天来得特别早- 不少小伙伴还没准备好迎接这场“高温持久战”,就已经被热浪拍在了沙滩上。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这让人又爱又怕的三伏天到底从哪天开始算?
啥时候才能熬出头?中间这段时间又该咋过?
三伏天的计算门道;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某些朋友说不定会纳闷:为啥网上还有人说7月21日入伏?这块儿头有个计算误区。假定把夏至当天的庚日算作第一个、那么第三个庚日确实是7月11日;但如果跳过夏至当天从次日开始数,搞得就会推后到7月21日。
好在官方说法都采用了前一种算法、不然咱们得多挨十天酷暑!
四十天的热力全开 2021年的三伏天尤其长 从7月11日到8月19日整整四十天。头伏十天还算温柔,7月11日到20日每天最高温多在35℃上下徘徊。真正的大魔王是中伏;从7月21日到8月9日这二十天里 华北地区的沥青马路能煎鸡蛋~江南的梅雨季刚过就无缝衔接桑拿天出门五分钟衣服就能拧出水来!
末伏看似进入8月就轻松了?!那可不一定!
8月10日到19日这段时间;秋老虎正虎视眈眈。尤其是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加上地表蓄热;体感温度分分钟突破40℃大关!
有经验的老大家常说:“末伏晒一晌,秋后病一场”;这话可不是吓唬人的!
南北区别一点点意思、虽说全国统一按庚日计算入伏时间、但实际体感南北大区别。北方小伙伴7月中旬就感受到干热暴击、午后出门像走进烤箱;南方朋友则要面对湿热双重攻击,衣服晾三天还能拧出水。
有数据露出来,北京7月平均高温日数达15天而重庆同期湿度基本维持在70%超过妥妥的天然桑拿房!
这种区别在饮食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北方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靠着面食补充体力;南方则讲究“三伏一碗羊汤药”- 认为热天喝温补的羊肉汤能逼出体内寒气。
虽说科学依据有待考证~但这种因地制宜的养生智慧确实有趣!
防暑降温有妙招 -面对超长待机的三伏天硬扛可不是办法。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尽量少出门。非要外出的话~遮阳伞+冰袖+墨镜的防晒三件套不能少。室内空调别贪凉~26℃上下最合适 每隔两小时开窗通通风,免得患上“空调病”!
饮食方面要玩转“加减法”。加的是绿豆汤、冬瓜茶这些清热饮品- 减的是烧烤火锅等重口味。有个小方法:把矿泉水冻成冰块、出门时塞在保温杯里~既能保冷又能随时补水~比喝冰饮料健康多啦!
不一般人群要当心~心血管疾病患者这段时间可得提高警惕。总体来看。 统计露出来,三伏天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心梗患者比平时多三成。建议这类人群避开高温时段锻炼 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还有个冷知识:意外地从空调房冲进高温环境时最好在门廊过渡两三分钟、给血管个适应过程!
上班族也别仗着年轻硬抗,办公室里备条薄毯子护住膝盖,久坐后记得活动下脖颈。
最近流行的挂脖小风扇确实好用,但切记别对着后脑勺直吹,小心吹出面瘫就得不偿失啦!
天气反常多留意- 2021年的 天气尤其多,三伏天里突发雷阵雨成了常态。
记得关注气象预警、暴雨前气压变化说不定诱发偏头痛。
有个适用小方法:把手机天气设置为三小时更新一次,看到雷达回波图出现红色区域;提前半小时找好避雨点!
今年还有个不一般情况—疫情未完全消散。戴口罩闷热难耐怎么办?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替代N95,每四小时更换一次。关键问题在于什么?
随身带自立包装的酒精棉片 既能擦汗又能消毒 -一举两得!
三伏天虽难熬,但也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节。
把握好这段时间调理身体,冬天手脚冰凉的毛病说不定就能改善。
记住7月11日这个关键节点,提前备好清凉装备、调整好作息饮食;四十天的“烤验”也能过得有滋有味!等到8月19日出伏那天约上三五好友痛快吃顿火锅,庆祝又成功战胜一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