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2023年的大暑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人们经常说每年的夏天总有几个日子让人又爱又怕;打个比方热得连空气都黏糊糊的小暑与大暑。2023年的小暑是7月7日星期五,而大暑则紧随其后,落在7月23日星期日...在这两个节气就像一对双胞胎- 一个宣告盛夏的正式登场,另一个则把炎热推向了顶点。大家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时候出门走几步就汗流浃背,连树荫下的风都带着热气;可就在这火辣辣的天气里~藏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还有生活趣味。
说实话;到小暑是7月7日星期五,总绕不开那句“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这时候的风已经不带一丝凉意.吹在脸上像蒸桑拿,连蟋蟀都躲到墙缝里避暑,老鹰也忙着在高空盘旋捕猎。广东的朋友们这时候最爱煲一锅冬瓜荷叶汤!清热解暑还能祛湿 -厨房里飘出的香味混着暑气。反倒成了夏天的独特记忆。而北方人则惦记着“头伏饺子”,薄皮大馅的韭菜鸡蛋饺蘸上醋;一口咬下去,满嘴鲜香;仿佛能把闷热暂时赶走。
说实在的,熬过小暑是7月7日星期五的闷热,转眼2023年的大暑是7月23日星期日就杀到眼前。这时候的太阳毒得能把鸡蛋煎熟,老南京人却捧着碗羊肉汤喝得满头大汗.原来他们讲究“以热制热”;三伏天吃羊肉能逼出体内寒气...浙江沿海的渔村正热闹着送大暑船,彩旗飘飘的木质船载着五谷杂粮驶向大海;渔民们敲锣打鼓祈求平安,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脊梁往下淌- 倒比空调房里的冰西瓜更有夏天的鲜活劲儿。
从要说2023年的大暑是7月23日星期日最让人头疼的。还得数那说变就变的天气...上午还是万里无云。下午就乌云压顶,雷声轰隆隆像打翻了锅灶.
有经历 的老人看着东边闪电说“这雨落不到咱这儿”.要是闪电在西边,可得抓紧收衣服——那雨点子说来就来!砸在地上能溅起白烟.这种时候最适合窝在家里 切盘冰镇藕片- 撒上桂花蜜,听着雨打芭蕉的声响;倒也别有一番清凉意境。
从中医角度看小暑是7月7日星期五到2023年的大暑是7月23日星期日在这段时间,最讲究“心静自然凉”。广州中医药局的专家们总在这时候提醒:别贪凉猛灌冰可乐,小心肠胃闹脾气;
就饭后冷饮更是大忌,搞不好会心悸胸闷。倒是酸枣仁陈皮茶成了新宠,睡前煮一壶,安神助眠还能化解暑湿。有意思的是这时候的荔枝甜得发腻 -莆田人偏要配着米糟吃 -说是能化解燥热,在这冷热碰撞的吃法,倒是暗合了阴阳调和的道理。
看着日历上小暑是7月7日星期五还有2023年的大暑是7月23日星期日的标记 意外地发现古人真是把日子过得精细.他们用腐草化萤说明萤火虫的意外地出现,拿“土润溽暑”形容空气能拧出水来的黏腻,就连突如其来的暴雨都被看作暑气向秋凉过渡的信号...目前虽然有了天气预报 -但老辈人还是守着这些节气智慧:晒伏姜要选正午最毒的日头,三伏贴得赶在头伏第一天就连晾晒书画都要挑一年里紫外线最强的时辰...这些传统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现代生活与农耕文明悄悄缝合在共同。
通过其实吧;在2023年的盛夏回望,小暑是7月7日星期五与7月23日星期日的大暑不仅是温度计上的数字 -更是我国人调理身心的自然节拍器。它们提醒着咱们:再猛的暑气也敌不过四时轮转 -喝碗绿豆汤的工夫、秋天已经在路上了!可能明年这时候- 可以试试古人说的“夏不坐木”~换个竹编躺椅在树荫下摇扇乘凉,感受穿越千年的消暑智慧,也算是对在这两个节气最佳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