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迎什么神 大年初分别迎什么神
说真的,大年初四:迎灶神接五路;开启财运福满门、正月初四可是春节里最热闹的日子之一!
老一辈常说“送神早- 接神迟”;这天一大早就要准备香烛果品;恭恭敬敬把灶王爷从天上接回家。灶神是谁?他可是玉皇大帝派来监督咱老百姓过日子的“家庭守护神”;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工作,初四带着福气回来、你说这迎接仪式能马虎吗?
家家户户摆上整只烧猪、活鱼还有甜滋滋的糕点、水果堆得像小山似的,还得点三炷高香,把厨房灶台擦得锃亮。
听说灶神最讨厌邋遢,要是看到锅碗没洗干净,明年可不给家里好脸色!更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米缸里放块红糖 寓意着新一年日子甜如蜜!你瞧这红彤彤的供桌一摆;鞭炮噼里啪啦一响 灶王爷保管乐呵呵住下不走了!
正月初五:破五迎财神;穷鬼霉运全赶跑,“破五破五~送穷接富!”年初五的鞭炮声比除夕还热闹,商家店铺这天争先恐后开门迎财神。五路财神可不止一位—东路招宝天尊、西路纳珍天尊、南路招财使者、北路利市仙官;中间还坐着武财神关公、这阵仗堪比神仙开大会!
老北京人这天必吃“韭菜盒子”,韭菜谐音“久财”,面皮捏成元宝状,咬一口满嘴油香。
南方人更爱用金灿灿的凤梨当供品,闽南话里“凤梨”还有“旺来”一个音。有句俗话不一样是有意思:“财神不入暗堂”、鉴于以上迎神时得把全屋的灯都点亮- 连抽屉都要拉开,生怕漏掉半点财气!
正月初九:玉皇过生日。三跪九叩拜天公,要说春节里最隆重的祭祀、非初九拜玉皇莫属!福建人家从初八深夜就开始忙活;三层供桌摆得满满当当:最上层是玉帝专属的六斋十二碗,中层供着五谷六畜;底层还得放上甘蔗—这根甘蔗可有讲究,非要。不可连根带叶,象征节节高升!
祭拜时全家老小要穿新衣 -女人得戴“天公冠” 男人戴的帽子要插金花。
供桌上红龟粿堆成宝塔状,发糕蒸得裂开三瓣才叫“笑哈哈”。实际上; 最有趣的是泉州人的“掷杯筊”,用贝壳做的圣杯一抛 -要是连续三次圣杯 -证明玉帝收了供品 明年保准风调雨顺!
其他迎神习俗:日日有讲究,天天见吉祥 -大年初一可不只是拜年凌晨子时要迎“开天门”。广东潮汕地区至今保留着“抢头香”的习俗 -寺庙里人山人海,香火烧得半边天都红了。山西人会在院中摆“天地桌”,供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三更天对着北斗星磕头,这叫“接天神”。
到了正月初二回娘家 福建漳州人必定带着“春枝”—两根连枝带叶的甘蔗,用红绳绑上橘子、寓意“携吉带甜”。
而北方的老规矩是初二祭财神- 供品里非要。不可有条活鲤鱼,祭完要拿到河边放生,讲究个“鱼跃龙门”的好兆头。
初七“人日”在四川可热闹了,家家煮七宝羹、还要剪小纸人贴在窗户上。这是否意味着?客家人这天要“捞鱼生”,十几个人围着一大盘生鱼片 边捞边喊“越捞越旺”,筷子扬得越高,来年赚得越多!
这些传承千年的迎神习俗,藏着我国人最朴实的愿望。
灶王爷监督着家家户户的烟火气,财神爷照看着买卖人的钱袋子,玉皇大帝掌管着四时风雨。
当各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时不仅是在祈求神明保佑 -更是在传递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或许年轻人觉得这些老规矩繁琐,但正是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让年味越来越浓- 让团圆越来越暖。
下次过年时试试看还有着长辈学学怎么折元宝、摆供桌。那些红纸包裹的吉祥话,糯米捏的甜汤圆,还有午夜十二点准时炸响的鞭炮声、都是刻在各位血脉里的文化密码。
守护好这些传统,就是守护着我国人最温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