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实际点说,要说起老北京的民俗文化、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聊不完。
走在胡同里,随便找个摇着蒲扇的老爷子,都能给你掰扯出一箩筐的讲究。
从腊月里飘香的糖瓜儿到正月十五满街晃悠的兔儿爷,从四合院门楣上褪色的春联到天桥底下喝彩声连续的杂耍;这些浸着烟火气的传统 就像护城河的水;流淌在北京人的血脉里八百多年了。您要是仔细咂摸;准能发现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的仪式感,每一个老物件都藏着半部京味儿故事。
老北京人的年味儿~是从腊八那碗热粥开始熬的。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家家户户泡上二十来种杂粮 -把红枣、核桃仁往锅里一撒~熬出来的粥稠得能立住筷子。您可别小看这腊八粥;早年间还得给家里的石榴树抹上一勺,说是让来年结的果儿跟着红灯笼似的。等到了小年祭灶- 讲究的人家还得供上关东糖 -就怕灶王爷上天说漏了嘴。
要说最热闹的还数除夕守岁、四合院里老少三代围着八仙桌~素馅饺子敬神;肉馅饺子管饱- 窗户外头时不时炸响的麻雷子;能把年夜饭的香气震出二里地。
正月里的讲究更是多得数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来.大年初一磕头拜年小辈儿的膝盖还没沾地呢 老人早就把红纸包的压岁钱揣进孩子兜里了。到了破五这天家家剁馅儿包饺子- 案板剁得咚咚响,说是要把晦气都剁碎!
等十五元宵节,正阳门城墙上摸门钉的小媳妇们羞得满脸通红~护城河里的河灯漂得比星星还密.您要是赶上白云观的燕九节 -准能看见大姑娘小媳妇排着队钻桥洞;都说这"走百病"的习俗能让腰腿利索一整年。
要说吃食里的门道~老北京人能把白菜帮子吃出花儿来。二月二龙抬头的春饼~非得卷上天福号的酱肘子才叫地道;清明前后的豌豆黄;得用北海琼岛产的青豌豆才够糯;立秋贴秋膘,讲究"以肉贴肉",砂锅居的白肉能切得薄如蝉翼。最绝的是东来顺的铜锅涮肉~讲究个"干盘清汤"、羊肉片往青花瓷盘上一扣,翻过来不掉才算新鲜。这些吃食背后的讲究、可比米其林三星的菜谱金贵多了。
胡同里的手艺活更是透着机灵劲儿。花市大街的绢花能以假乱真。老师傅拿镊子夹着蚕丝,能做出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泥人张"捏的兔儿爷。不光要披盔戴甲。还得给配上只威风凛凛的老虎坐骑.您要是逛过厂甸的庙会,准见过吹糖人的摊子~老艺人手这么一抻一捏、眨眼功夫就能变出个孙猴子。这些手艺活眼下都成了非遗宝贝- 可当年就是街坊四邻过日子离不开的寻常物件。
如今站在国贸三期顶楼往下看老城区的胡同像棋盘似的整整齐齐。
那些个剃头挑子的吆喝声、磨剪子的铁板声 早被地铁报站声盖了以前。关键问题在于什么?可您仔细瞧 南锣鼓巷的院墙上还爬着老丝瓜秧,金鱼池的老街坊还在窗根底下晒着柿子饼。这些渗进砖缝里的民俗 就像陈年的二锅头~年头越久 -后劲儿越大。
要我说啊,往后得多给年轻人讲讲门墩上的石狮子为啥歪脑袋。说说为什么东西老话讲"臭沟开 举子来" -让这些带着体温的老讲究。在新时代的北京城里紧接着生根发芽。